这已经是最后一期了哦!

我知道了

2021年12月07日

上一期 下一期
第四版:百乐门
2021年12月07日

书香萦绕东方之珠

——读《香港旧书店地图》

○ 周洋

久闻香港旧书店是繁华都市里一道独特的风景线,却一直无缘拜会。值得庆幸的是,蒙友人惠赠一册《香港旧书店地图》(2020年2月增订版,黄晓南著),全景式介绍了15家香港旧书店,以及26处“有旧书卖的地方”,作者自信“涵盖香港现存旧书店绝大部分”,谓之将港岛的旧书风景尽收笔底似不为过,正可弥补我辈爱书人无法亲往淘书的遗憾,真可喜也。

这几年,坊间出版的与书店相关的书不在少数,笔者目之所及就有范用的《相约在书店》、韦力的《书店寻访三部曲》、钟芳玲的《书店风景》、绿茶的《如果没有书店》、阿滢的《中国旧书店》、朱晓剑的《书店病人》等数十种。读书人没有不爱逛书店的,自然就爱看那一家家漫游书店的书话文章,只是这类文字读得多了,也难免出现审美疲劳,要写出新意,又写得有趣,确是不容易的一件事。通读这本《香港旧书店地图》,我有一种久违的阅读快感,要了解当下香港旧书业的书人书事,读这本书无疑是明智的选择。

在科技发达资讯便捷的今天,要了解香港旧书店的地理方位、经营门类等信息,只需网上搜索立等可得。人们之所以格外青睐那些关于书店的书,更希望从中读到旧书店背后的故事。

作者黄晓南本就是爱书人士,曾遍访台湾从北到南的旧书店写成《宝岛旧书店之旅》专题报告,书店线路获台湾地区对外推广的12种特色旅游线路之一,因此深谙读者心理。他把香港旧书店分为“三大老店”“中新世代”“洋书宝藏”等六大门类,书中不仅有探店览书之趣,更有与店主的深度交流,这样就避免了那种浮光掠影式的泛泛而谈,而是抓住每一家旧书店的个性品格,写出其最富神采的一面。比如,内地书友仰慕已久的神州旧书店,作者不仅用“面积最大,藏书最多,经营最具规模,招牌最响当当”等几个“最”字概述其貌,更是通过店主欧阳文利先生如何在13岁时入行旧书铺做学徒,如何抓住时机自己创业奠定“神州”品牌,又如何数次搬迁辗转多地挺过经济低谷,最终凭借敏锐目光和谦逊的姿态,终将神州旧书店做成闪亮的金字招牌。在这里,我们读到的是一家旧书店的创业史,更是香港市民力争上游、永不言败的精气神。

如果把香港旧书业比做一个江湖,那么神州旧书店、精神书局和新亚书店这三家老店无疑是“大佬”级别的存在,但是旧书店毕竟已从鼎盛时期的一百多家锐减为如今的十几家,假如没有新生代的加入,没有年轻淘书客的光顾,旧书行当或将成为明日黄花,好景难再。作者黄晓南是1983年出生的香港本地的“后生仔”,一本傅月庵的新书《蠹鱼头的旧书店地图》让他着迷,凭借初生牛犊不怕虎的一股冲劲,他为自己定下一个小目标:写一本专门介绍香港旧书店的专题图书。身为80后爱书一族,他对那些年纪相仿的新生代旧书店主格外关注,写起他们的故事也特别得心应手。譬如,位于太子荔枝角道宝丰大楼的“我的书房”旧书店,创办人莫思维就是一位80后,因自幼爱书,所以动念自己开店卖书,他头脑精明又甘愿吃苦,开辟网络社交平台上的书店专页并用心打理,利用互联网与年轻一代买书人形成良好互动,短短几年之内已经扩展至三家连锁门店,让我们不得不对香港的年轻人刮目相看。

也许在局外人看来,经营一家旧书店可以每日与书做伴,颇为悠闲自得,可是对于店主来说,旧书店说到底是一门生意行当,在尺土寸金的香港,不得不面对日益增长的铺面租金,同时还需应对纸质出版物日渐萎缩的市场环境,要想获得可持续的发展,就必须积极拥抱新兴的商业模式,不断吸引年轻的买家成为新的客户。在这方面,黄晓南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他本科就读于香港科技大学工商管理专业,又在香港中文大学新闻系获得硕士学位,毕业后在《信报》担任财经记者十余年时间,多次摘得财经新闻写作大赛冠军,这样的专业背景,使他走进旧书店后很自然地就会从经营视角观察每一处细节。

他给笔下的每一家旧书店都归纳出三四条经营特色,有的与旧书货源相关,有的涉及销售策略。比如,创立于2016年的解忧旧书店,店内设立留言册,供顾客写下心事或提出疑难问题,日后待有缘人回复解答,这不失为增加客户粘性的一个好办法。又比如,邻近香港大学的华洋书庄,主打售卖英文旧书以及咖啡甜点,环境典雅精致,俨然成为小资文青们享受书香的网红打卡地,生意兴隆也就在情理之中了。

 

 

 

 







您当前使用的浏览器版本过低,可能导致部分功能不能正常使用。
建议使用 IE9及以上版本,或 Firefox ChromeOpera等浏览器。谢谢!
现在升级 稍后再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