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已经是最后一期了哦!

我知道了

2022年12月06日

上一期 下一期
第四版:百乐门
2022年12月06日

● 文史钩沉              

张园,海上第一名园

○ 邬德华

上海开埠前,江南的私家园林主要满足于私人、小众的休憩和活动,并没有向公众开放的需求。1843年开埠后,因外侨休闲娱乐的需要,工部局先后辟建了对公众开放的老公园(南京路、河南路口)、新公园(浙江路和西藏路之间)、公花园(黄浦江畔)等公园。外侨建立的公园具有鲜明的西式园林风格,有别于上海传统的假山亭阁的格局,使上海市民倍感新鲜。特别是公花园(又称黄浦滩公园)临江而建,其沿江一带仅围以铁链式栏杆,并依此设座供游人观赏江景,更是被坊间津津乐道。受此影响,其时上海的一些私家园林也由外侨创建或设计,并对公众开放,其中最知名的便是张园,其奇特的建筑、宜人的景色和新颖的活动都受到世人的瞩目和追捧,成为当时上海都市生活不可或缺的部分,被誉为“海上第一名园”。

中西合璧的新式花园

张园旧址在今泰兴路的南端,即今南京西路以南、石门一路以西的地块。这里原先是一片农田,属上海县二十七保九图,俗称大浜头。自1872至1878年间,英商和记洋行经理格龙先后向农户曹增荣、徐上卿等租地20余亩,辟建为花园住宅。1879年,此地被转租给英商丰泰洋行。不久,丰泰洋行又先后添租华人徐炳春、顾顺坤的土地两块,并于1881年又复将此地转给和记洋行。1882年8月,寓沪富商张叔和以白银16000两的价格购得此地,面积为21.82亩,并以晋代张翰不恋官位、退隐山林的典故,将此地辟建成“张氏味莼园”,简称张园。

张叔和(1850—1919年),名鸿禄,字叔和,无锡东门含锡桥人,约19世纪70年代末来到上海。1880年,张叔和以广东候选道的身份到轮船招商局帮办事务,翌年被正式委为帮办,1885年因招商局亏款被革职。1887年1月20日,张叔和前往台湾料理商务,其所乘的轮船发生海难,而张却侥幸得以逃生,便从此不再参与招商局事务,而主要致力于实业,除了经营张园,还在新闻报、华盛纺织厂等企业拥有股份。

张叔和是个喜好时尚,并善于经营的商人,自1882至1894年,又在原园的西面,先后向夏成章、李锦山等农户购得农田39.71亩,使园区的面积扩大为61.52亩,成为当时上海面积最大的私家园林。同时,张叔和一改江南园林小巧而不开阔、重悦目而不重卫生的特点,仿照西洋园林的风格,以洋楼、草坪、鲜花、绿树、池水为筑园要素,在园内建筑“海天胜处”等洋房,设置大草坪,广栽名贵树林,同时兼顾小桥流水、亭台楼阁、诗壁楹联等中国元素,将张园建成了以西为主、中西合璧的新式花园。

1892年,张叔和在园内新建一处高大的洋房。此楼由有恒洋行英籍工程师景斯美、庵景生两人共同设计,由浙西名匠何祖安承建,1892年9月动工,1893年10月竣工。景斯美以英文Arcadia Hall命名此楼,意为“世外桃源”,与“味莼园”意思相同,中文名取其谐音为“安垲第”。安垲第楼分上下两层,开会最多时可容千人,它又是当时上海最高的建筑,登高东望,申城景色尽收眼底。

灵活亲民的经营理念

1885年春,张园正式向游人免费开放。开放之后,前往张园的游客络绎不绝,其中既有本地的坤商百姓,也有外地游沪的各色人等。然而一年之后,张园却开始收费了,门票为一角。从免费到收费,其主要原因是部分女游客对园内的珍贵花卉不加爱惜,常常任情攀折、随意摘取。1893年,安垲第建成后,张园又恢复了免费入园的规定。

张园虽然不设门票,但园内的各个活动项目却是要收费的,当时张园的《游览须知》中就列有详细的收费价目表。如泡茶每碗三角,果品每碟一角;酒菜点心、汤面每碗一角半,炒面每盘三角,绍酒每斤一角,狮子头每盘五角,卤鸭每盘三角等;书场听书,每人六角;剧场看滩簧演出,每人二至三角不等;弹子房租大木弹一盘二角,租小象牙弹一盘二角五分;抛球场租地一方,每月十五元;照相,四寸六角,六寸一元等;花圃玻璃房出售园花,石兰花、美人粉等售价数角至一元数角不等;假座演说,包租安垲第一日价四十五元,茶房另给十二元,夜加电费十二元等;假座宴客,每次给煤水及伺候人等各费共十四元,厨房代办酒席每桌五元至十余元不等,在外叫菜亦可。

追求时尚的游乐中心

张园是一座集茶馆、饭店、书场、剧院、会堂、照相馆、展览馆、游乐场等多功能于一体的花园,自1885年开放后的20多年中,张园总是率先展示新颖的玩意,从而成为当时上海的观光、游乐中心。

张园的花卉之美、草坪之佳、风景之幽,为沪上各园林之冠,特别是在安垲第登楼望远、鸟瞰申城全景,更是每一个来沪游客的心愿。当时照相是个时髦的洋玩意,上海也开设了几家照相馆,然而都是室内摄影,布景皆为人工绘制,缺乏生气。1888年、1891年,光霁轩、柳风阁两家照相馆先后在张园开张,并且都以张园的园景来招徕顾客。光霁轩的广告为“本轩特聘名手,假寓味莼园,诸公光顾者,或登亭台,或倚假山,或小饮花间,或临流垂钓,随时选胜可也”。柳风阁的广告则为“现假张氏味莼园设馆开印,园中各景,任便设照”。以后,在张园内设点营业的照相馆还有几家,在利益分配上与园主拆账分成。张园地处闹市,园景又吸引人,游客纷纷前来拍照留念,照相馆的生意也因此获益匪浅。据记载,孙中山、黄兴、张元济、夏曾佑、伍光健、郑孝胥等名人都在张园留过影。

张园设有许多游乐设施,而且都是参与型的,有弹子房、抛球场、脚踏车,游客在这里可玩、可锻炼。1903年,园中又添设了时髦的游艺设施过山车,当时人们将这种颇为刺激的游艺车称为“轮舟”。游客孙宝瑄1903年夏游张园,并在他的《忘山庐日记》中记下了他乘坐轮舟的感想:“西人于园中筑高台临池,上下以车,轮行铁路,用机关运动,人出小银元二枚,则许乘车登台,即坐小舟自台上推下,投入池中,舟颠荡若甚危险,其实无妨也。西人喜之,乘者颇众;华人胆怯,多不敢尝试。是月,余与芝生二人乘坐一次,始大悟此戏可以练胆。”然而,正如孙宝瑄所说,华人多喜欢看热闹,真正敢一试身手的并不多。而对于当时流行的髦儿戏,则是另一番情景了。所为髦儿戏,是指当时上海等大城市出现的清一色由女孩子演出的戏曲班社,“髦儿”既指女孩子,也有时髦的意味。张园的“海天胜处”楼是当时髦儿戏演出最负盛名的一处场所,小校场筠香斋刻印的年画《海上第一名园》,就生动地描绘了当年张园门前人来车往的热闹场景,透过栅栏,能清晰地看到园内高挂着髦儿戏演出的水牌。

1900年,被称为“赛珍会”的中国物品陈列所也迁入了张园,张园于是又成为物品展销的地方,各式工业品、手工业品琳琅满目。那些最时髦的舶来品,只有张园有售,别无他处可觅。许多前卫的、尚未推广的时尚货、洋商品,总是最早在张园出现。19世纪80年代的上海,民间还未普及用电,而张园已试燃电灯供人观赏。当张园内数十盏电灯高低错落一起点亮时,园内亮如白昼,一片通明,游人无不称奇。

推动近代上海社会变革

文史专家熊月之在研究文章中认为,张园地处租界,清朝政府对发生在张园的集会演说无法插手管辖,张园逐渐演变为能自由发表意见的公共场所。当时英国首都伦敦有个海德公园,里面有个“演说角”,人们可以在演说角里自由演讲,因而张园也被人们称为“中国的海德公园”。

1897年12月6日,中外妇女122人在安垲第楼讨论设立上海女学问题,上海道台蔡钧夫人等到会。这是带有官方性质的集会,也是张园第一次百人以上的大型集会。

1900年以后,集会、演说便成为张园一大特色。1901年3月15日,汪康年等二百余人,反对清政府和沙俄签订卖国条约,以保危局。汪允中发表《告中国文》,汪康年、温宗尧、蒋智由、薛仙舟等发表演说。这是第一次反对帝国主义的集会。3月24日,吴趼人等近千人集会拒俄,孙宝蠹、吴趼人等十余人演说,有数十名外国人旁听,朝鲜人宗晚洙还发表了书面讲话。

此后,张园演说成为上海人生活中习以为常的事,每遇大事,张园准有集会。例如,1902年8月13日,吴稚晖等人因留学生风潮从日本回国,中国教育会百余人在张园开欢迎大会,发表演说;1903年4月25日,上海各界三四百人集会拒俄反清,宣传革命,蔡元培、邹容等发表演说;1905年3月8日,震旦公学学生140余人因反对学校当局而退学集会,齐集张园合影留念;1907年11月9日,江苏铁路协会千余人争江浙路权在张园集会,马相伯等演说;1911年3月11日,沈缦云等近千人参加在张园召开的中国保界分会第一次会议,演说保路、保矿;同年6月11日,中国国民总会在张园召开大会,五千人到会,沈缦云、马相伯被推为正副会长。根据《申报》《中外时报》《时报》,以及《近代上海大事记》等资料的统计,从1897年12月到1913年4月,在张园举行的较大规模集会达39起。从发起人与参加者看,有学界、商界,也有政府官员和民间人士,有时还有外国人。从思想、主张看,不分革命、改革、激进、保守等各色人士。

张园对上海各界有着巨大的吸引力,常去张园的人,有知名报人、文化人王韬、钱昕伯、何桂笙、黄式权、袁祖志、汪康年、梁启超、李伯元、吴趼人、狄楚青、叶翰、蒋智由、高梦旦、蔡元培、张元济、马相伯、严复、辜鸿铭、伍光健等,商界或亦官亦商的有郑孝胥、张骞、赵凤昌、岑春煊、盛宣怀、郑观应、徐润、经元善、李平书、沈缦云、王一亭、郑稚辛。各地来沪的学者、学生,富家子弟有章太炎、吴稚晖、马君武、孙宝蠹、吴彦复、丁叔雅、胡惟志、温宗尧、陈介石、汪允宗等。那么多各界知名人士都爱往张园跑,充分说明张园作为公共活动场所在上海社会生活中的重要性。这些人执掌着上海的各大报纸和出版机构,如《申报》《新闻报》《选报》《苏报》《时报》《中外日报》《东方杂志》和商务印书馆,主持着南洋公学、爱国学社、复旦公学等各种学校的事务,领导着中国教育会、预备立宪会、地方自治公所和名目繁多的联合会组织。正是他们,影响着上海社会的舆论。据熊月之的观点,张园的开放性与规模性,使之成为推动近代上海社会变革的重要杠杆,以至成为辛亥革命的思想策源地。

1909年,英籍犹太人哈同的哈同花园在今陕西南路、铜仁路一带建成,该园占地辽阔、建筑恢弘、布置精巧,吸引了不少趋新人士,令张园损失了部分客人。随着娱乐方式的多样化,张园的经营也每况愈下,再加上张叔和本人年老体弱、精力不济,无心再创新招。1913年10月24日,郑孝胥故地重游,发现曾经热闹非凡的张园已门庭冷落,游人稀少。此后,随着新世界、大世界等娱乐场所次第兴起,其地段、设施和经营手段都更为灵活多样,娱乐形式也更为新鲜,张园从此日趋衰落,终于在1918年停办。1919年,张园被王克敏购买改为住宅;20世纪30年代,又被房地产商收购改建。张园在上海近代有过的辉煌存在与影响力,深深镌刻在历史之中。

如今,张园建筑焕新开放,记录城市的变迁,继续见证城市的发展。

张园旧景 (摄影) 金兮敏

清代年画中的张园

安垲第楼前的游客







您当前使用的浏览器版本过低,可能导致部分功能不能正常使用。
建议使用 IE9及以上版本,或 Firefox ChromeOpera等浏览器。谢谢!
现在升级 稍后再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