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已经是最后一期了哦!

我知道了

2023年03月14日

上一期 下一期
第八版:百乐门
2023年03月14日

● 苏河湾记忆      

弄堂里的书局

○ 惜珍

曾经陪伴并滋养了几代人的少年时光和成长岁月的连环画是上海人的集体记忆,它被称为小人书,是许多上海人的精神食粮和无法忘却的生命记忆。我在《白眼的小人书摊》一文中写过童年时看小人书的场景。不过,上海小囡未必知道自己痴迷的小人书就诞生在他们从小生活的石库门弄堂里。著名的老连环画家钱笑呆曾这样回忆:“那时的北公益里是连环画出版的集中地,我踏进了地面不平的弄堂,最使人触目的,是一眼望不尽的书局招牌,只可惜有些招牌上的字,被悬挂着的衣服、被单、尿布等遮盖了。”钱笑呆所说的北公益里就位于苏河湾的蒙古路上,这条简陋的石库门弄堂就是后来走向全国各地的连环画的发祥地。

蒙古路是苏河湾地区一条不起眼的老马路,它东起西藏北路,西至大统路。这条路辟筑于1914年,东段曾称北公益路。筑路前后,马路两侧建起大批石库门里弄住宅,其中就有北公益里、森荣里、乐安里等,路上还有民强小学校、志诚女学校、惠民学校等5所学校。马路两端分别有更新舞台和闸北大戏院,还有许多商店。虽不到500米,却是一条既有市井烟火气,又有浓郁文化氛围的马路。1932年前后,上海连环画出版商已有30多家,众多的书局和出版商云集在蒙古路北公益里,几乎呈野蛮生长之势,店多成市,遂使这条石库门弄堂成了中国连环画出版业的发祥地,小人书的称谓也是最早从这里出现,并沿用至今。

连环画的诞生和上海城市的发展息息相关。上海开埠后,资本和人口大量涌入,新的城市文化也随之兴起。为满足日渐扩大的劳工移民和文化程度不高的低收入市民群体的精神文化生活需求,连环图画应运而生。1925年,位于上海闸北虬江路的世界书局率先推出了我国真正意义上的第一套连环画册,并在书内印有“连环图画是世界书局所首创”的文字。这套石印连环图画共有五部,全部取材于中国古典名著,分别是《连环图画水浒》《连环图画西游记》《连环图画三国志》《连环图画封神榜》和《连环图画岳传》。这五部连环画作品篇幅宏大,印刷装订整齐,每部作品还配有硬套函装,并在封面印上“男女老幼,娱乐大观”八个字。这是第一次用“连环图画”作为正式名称面世。这套连环图画的主要绘画者是陈丹旭,当年他才20余岁,采用的是国画笔法,画风细腻、工笔传神。陈丹旭画的《连环图画三国志》分24集,每集32幅图,总计700余幅图,问世后轰动一时,人们争购传阅,一再重版。陈丹旭成为中国第一位连环画画家,当年,他的名字几乎家喻户晓。

连环图画流行起来后,人们看到的是一种既有文字又画满“小人”的书,于是被形象地直呼为“小人书”了。小人书的名字形象生动亲切,充分体现了市井文化的智慧。当然,连环画这个名字更有内涵,因为这种书是随着情节的不断发展把一幅幅图画连贯起来,按照先后顺序来表达故事的前后过程,称之为“连环画”更能展现出它的特征。相比戏曲、电影这些当年尚属奢侈的娱乐,小人书显得更经济、更亲民,在不到十年的时间里迅速发展成为一种广受欢迎的通俗大众媒介。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神话、小说、戏曲、说唱,以及民间故事等,借助连环画得到广泛传播。同时,上海通俗小说的流行和繁荣也为连环画提供了源源不断的改编来源。1928年以后,一家家连环画出版书局如雨后春笋般在苏河湾地区滋生崛起,并从这里迅速走向全上海和全国各地。

当年北公益里弄堂上方招摇着数不清的书局招牌,如庆记书局、文华书局、民众书局等,这些书局看上去名气不小,却大多是些小作坊,属于夫妻老婆店,至多雇用一两个伙计或带一两个学徒。每家书局所在的石库门里除了卧室外,不论是客堂、厢房,还是灶披间,所有墙面一律排满从地面直到楼板的书架,划分成一格格的小书架内排满了供书商选择的连环画本。连环画创作过程便是在这种作坊式的画店完成,连环画作者受雇于店主或画家,拜师傅学艺并为师傅服务,并出现了职业分工和流水作业的生产模式,画人物的、画背景的、画衣饰的、配文字的,各司其职,分工协作。当时一些著名的连环画家都有一套自己的创作班底,如,画家沈曼华自己主要负责画面的构图和主要人物的绘画,其他的配景和场景等则由其合作伙伴或徒弟完成。简陋的出版环境决定了连环画迥异于各大书局的草根出身。不过,这种方式已经多少具备了法兰克福学派所谓“文化工业”的雏形。

当年,连环画呈现出一派繁荣景象,连环画广告也做得噱头十足。如1934年曹涵美创作的长篇连环画《金瓶梅》由上海时代图书公司汇印出单行本。金瓶梅是中国明代长篇白话世情小说,被列为明代四大奇书之首。这则广告写道:“文固奇书,画也佳作。读曹画,不读原文则可,因已传神得一目了然;不读曹画,读原文,则不可,好比瘾未过足也。”这个广告语充满了劝诱与煽动,勾起了许多读者想要阅读这套连环画的欲望。

为了让一部连环画发挥最大收益,出版商们常常模仿说书艺人,每到关键处便戛然而止,一句“欲知后事,且听下回分解”吊足读者胃口。这种连环画每套多达几十本,一天一本,每天分册出版,读者像如今追剧一样追着看,出版商出版小人书的时效性和高效率可见一斑。那时许多连环画画家为了方便与北公益里的书局联系,沟通信息,及时交稿,大多选择在北公益里附近的蒙古路上租下一间亭子间居住,钱笑呆、沈曼云等连环画名家都曾居住在这一带。







您当前使用的浏览器版本过低,可能导致部分功能不能正常使用。
建议使用 IE9及以上版本,或 Firefox ChromeOpera等浏览器。谢谢!
现在升级 稍后再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