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已经是最后一期了哦!

我知道了

2023年09月12日

上一期 下一期
第四版:城事
2023年09月12日

在基础教育的沃土上忘我耕耘

静安75岁校长张人利获评全国“最美教师”

“把朝南的教室全部留给学生,沿马路和操场、朝向不那么好的房间,就留做校长室。”在参与新校舍工程设计时,他提出这样的要求。

“你们想让自己的孩子遇到怎样的老师,你们就先成为这样的老师。”与老师们交流时,他常这样说。

“我的母亲、兄长都是人民教师,当老师是我从小的理想。我想用自己的生命,照亮孩子们多姿多彩的人生。”从教50余年来,他一直这样做。他,就是教师节当天获评2023年全国“最美教师”的静教院附校校长张人利。

在育人的乐土上,张人利“知之、好之、乐之,不知老之将至”,75岁的他,一如既往保持着对教育的热爱痴迷,坚守在教学一线、将学生视作“心头肉”,书写了教育界“轻负担、高质量”的教育“奇迹”,诠释着一位新时代乘风破浪教育界“大先生”的精神内涵。

■记者 彭旭卉

从“薄弱校”到“优质校”

在静安,九年一贯制的静教院附校是家长心目中的“神仙学校”——作为一所家门口的普通公办学校,小学一年级全部对口入学,20余年来对口学区没变,但这里的学生不仅中考成绩优秀,学生的近视率也低于全市平均值近20%。但是,很多人不知道,它也曾是一所谁都不愿意来的学校。

1998年,担任静安区教育学院院长的张人利,临危受命兼任静教院附校的校长。那一年,学校从对口生源中只招到了13个学生,是一所典型的九年一贯制薄弱学校。“我当时有两条路可走:要么沿用旧法,按照许多学校和教育学院的常规模式运行,两边都可以勉强维持;要么另辟蹊径,搞课程教学改革,将最先进的教育理念注入学校,有可能实现超常规发展。”很显然,当时的张人利选择了后者。

然而,千头万绪,从何抓起?张人利审时度势,冷静分析当时教改形势,确定以课程与教学改革为突破口,推动学校发展。他要求教育学院的科研室、教研室、培训部和德育室等所有一线教师“聚焦课堂”,以静教院附校为课改基地,亲身参加课改的实践,积累案例,取得经验后,再通过培训推广到基层学校的课堂教学中去。

同时,张人利从学生认知规律出发,提出按学生“最佳发展期”设课的想法。他提出“两个重心移位”,即对形象思维比较强的学科,设课重心往下移;对逻辑思维比较强的学科,设课重心向上移;改革德育课程,将传统德育课发展为“没有围墙的课程”“整体生命投入的课程”“超前发展的课程”,获得学生喜爱和各方高度评价。

正是张人利一系列大刀阔斧的改革举措,使静教院与附校在短短几年中走出了困境,并实现了跨越式发展。2005年,静安区教育学院以上海市最高分荣获了由教育部颁发的“全国首批示范性地区教师培训机构”;静教院附校也从一所典型的薄弱学校一跃成为“上海新的优质教育资源”。

变教师的讲堂为学生的学堂

2008年起,张人利专任静教院附校校长,并创新性地提出了后“茶馆式”教学理念。在张人利看来,传统教育教学过程中,大部分教师没有认识到自己讲得太多——学生自己能学懂的、或大部分学生能学懂的,教师还在讲;而学生搞不明白的,教师没讲,讲不透,没时间讲透。

而后“茶馆式”教学则颠覆传统课堂教学设计以学科为线索的逻辑结构,形成了“学生先学”“引导暴露”“共同解疑”三个环节,学生能自己学会的老师不讲,尽可能暴露学生的潜意识,尤为关注相异构想的发现和解决。

在这样的课堂里,老师“灌输式”的教学少了,而学生的讨论与研究性学习的时间多了,成为课堂的真正主角。事实证明,推进后“茶馆式”教学以后,上海市教委多年“绿色指标综合评价”及其他评价显示,与市、区的平均指标比较,静教院附校学生睡眠时间多,体艺科活动多,课外作业少,近视率低,学业成绩好。2010年,《后“茶馆式”教学》荣获教育部全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教学成果一等奖;2014年,《后“茶馆式”教学——走向“轻负担、高质量”的实践研究》获首届国家级教学成果一等奖。

2015年起,张人利引领全校又开启了一项新的研究:把信息科技、劳动技术、小学自然、初中科学、初中社会等多门适合主题教学的具有综合性质的课程进行统整实施,开展深度整合式教学探究。去年,《深度整合式教学——国家综合课程统整实施新样态》荣获上海市教学成果特等奖,并荣获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

此外,学校又推行一系列体制、机制及特色活动,帮助了校园绿色教育生态的创设。如:每周一次全校性的文艺演出——“明星闪亮30分”;保证每人每天超过一小时的体育锻炼;学校不提倡购买任何教辅材料;作业分层,推行“两个举手”制度(即班级学习委员对当天全班作业超量举手,家长对自己孩子当天作业超量举手);坚决不准全班补课,坚决提倡个别辅导,为个别辅导老师在绩效工资中设置“爱心津贴”;初三毕业班照样参加所有全校活动,包括春游、秋游等……“轻负担、高质量”成为了静教院附校的一张闪亮的“名片”。

“徒弟”遍布上海和全国各地

20多年来,静教院附校在张人利的引领下,取得了优异的办学成果。与此同时,张人利还将“轻负担、高质量”和教育教学改革的创新经验不断辐射,在上海、全国及世界各地产生重要影响。

作为“上海市中小幼名师名校长培养工程”第1—3期基地主持人,第4期“高峰计划”导师(第4期双名工程开始分级,“高峰计划”为最高级),以及“上海市德育骨干教师实训基地”第1—5期基地主持人,张人利先后受各区委托为校长带教导师,领衔参与了上海市教委推行的多个项目,包括“城乡结对”“初中强校工程”“集团化办学”“课程领导力”等。张人利还担任了首批国培专家、教育部—中国移动中小学校长培训项目实践基地主持人、长三角中小学名师名校长实践培训基地主持人……并受邀长期带教杭州、贵阳、宁波等地中小学校长。现在,他的“徒弟”已遍布上海和全国各地。

静安区教育学院院长陈青云是首批张人利名校长工作室的一员。20多年前,工作室的成员每周四晚上都会聚集在张人利家里,一起探讨教育规律和教学方法,“徒弟们”在教育教学上有任何困惑,都愿意问问张人利的意见。如今,这几位工作室成员也大多成长为上海市特级校长、教学名师,在基础教育界发光发热。

让张人利更为欣慰的是,学校已有10余名教师是从静教院附校毕业的学生。在他看来,孩子们愿意回到学校教书,是对学校的深厚感情,更是对教学理念的深深认同。

50多年来,张人利一直忘我地耕耘在中国基础教育的沃土上,倾情付出,卓有成效。总有人会问他,这么大年纪怎么还在校长岗位上坚守?

张人利的回答是:“我不得不认同,我是有意识地、或者无意识地在享受着办学的乐趣。”







您当前使用的浏览器版本过低,可能导致部分功能不能正常使用。
建议使用 IE9及以上版本,或 Firefox ChromeOpera等浏览器。谢谢!
现在升级 稍后再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