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已经是最后一期了哦!

我知道了

2023年09月12日

上一期 下一期
第八版:百乐门
2023年09月12日

● 艺术苏河

吉庆里——海派书画艺术的“圣地”

○ 王琪森

海派书画艺术正是随着吴昌硕1912年5月定居上海,1913年2月入住静安区山西北路吉庆里后,正式进入了一个大师辈出、精英云集、成就卓然的鼎盛期,吉庆里就此成为海派书画艺术的“圣地”。

一个地方的美丽,在于这里人们的生活方式;一个地方的魅力,在于人们的精神追求;一个地方的影响,在于人们的历史贡献。位于上海静安区山西北路的吉庆里,当年曾是一条典雅雍容的石库门里弄,比邻日夜奔流不息的上海母亲河——苏州河。

1913年的早春二月,一位年届七十、儒雅和善的老翁率领着全家人从上海吴淞乔迁入住静安区山西北路吉庆里,他高兴地让儿子把“去驻随缘室”的木匾挂在正堂上,一脉书香随之弥漫新居。这位老翁就是一代海派书画大师吴昌硕。吉庆里是有幸的,它与一代文化艺术巨匠结缘相守,从此共度岁月春秋。这无论是对吴昌硕个人,还是对整个海派文化艺术来讲,都具有里程碑的意义。吴昌硕在这里实现了从书画大师到海派书画领袖的华丽转身,为中国艺术史留下了辉煌一页。

历史成因、时代风云使吴昌硕与吉庆里就此书写了不朽的史诗华章。吴昌硕在这里最终完成了暮年的变法,打造了一个流派的艺术高峰。缶翁入住吉庆里后,结束了长期居无定所、漂泊不安的生活,让他能静下心来,对自己的诗书画印进行最后的艺术冲刺与全方位的突破,从而进入了人艺俱老、心手相畅的化境。

无论是吴昌硕的朋友还是学生,都喜欢亲切地把923号称为“缶庐”。这是一幢三间两厢两层的建筑,大门上帖着“南华秋水,北苑春山”,这是吴昌硕在精神与书画上所崇敬的先贤——庄子(秋水)和董源(春山)。楼前是一方青砖铺地的天井,氤氲着四季风华,汇聚着云舒云卷。主楼底层及东厢房均为客堂。二楼正房是吴昌硕的画室,洒满阳光的南窗前放着一张大画案。东厢房是吴昌硕的书房兼卧室,西厢房是其儿子吴东迈夫妇居室。这里没有任何奢华的摆设,有的仅是翰墨流香,丹青留芳,金石焕彩。

吴昌硕作为众望所归的海派书画领袖,以其核心凝聚力、艺术引领力和社会号召力,结社契盟、主导艺事,使海派书画家真正以独立的公共群体面世。在“去驻随缘室”中“少长咸集,群贤毕至”。吉庆里成了海派书画金石家们最高的艺术沙龙及高迈的精神家园。当时在吉庆里,可谓是大师云集、名人荟萃,聚集了海上一流的艺术家群体,如陈宝琛、陈三立、沈曾植、朱祖谋、张謇、康有为、李瑞清、曾熙、张元济、王一亭等,他们是“大师中的大师,名流中的名流。”如此强大的阵容乃至豪华的组合,使吉庆里文采风流而独领风骚。

应当确认:吉庆里在中国艺术史上是一座空前绝后的人才宝库。吴昌硕在这里先后培养了潘天寿、沙孟海、王个簃、赵古泥、诸乐三、诸闻韵、钱瘦铁、徐新周、李苦李等,当他们走进吉庆里923号这扇大门时,还是艺坛新秀,出来后即涅槃为艺术精英。也就是说,吴昌硕在这里整整培养出了一个艺术大师的团队,从而使吉庆里923号成为中国近代史上名家辈出的摇篮,支撑起了中国近现代艺术殿堂百年的大师之门。这是吴昌硕最伟大的历史贡献。

吴昌硕的书法取意散氏石鼓及汉碑晋帖,其运笔苍劲老辣,结构欹正相参,入住吉庆里后更加高古雄浑而大气磅礴。其篆刻宗法秦汉玺印、封泥瓦甓,并以钝刀硬入奏刻,古朴苍莽,气淳质厚。入住吉庆里后更加恣肆雄健、强悍浑朴,信刀驰骋而不拘成法。其绘画效法青藤、八大、石涛及任伯年等,笔墨遒劲,构图饱满,敷色古艳。入住吉庆里后更加豪放酣畅,浪漫洒脱,尤以篆籀之法入画,形成了郁勃的金石之气。其画上题跋诗文更加率真,丰富了画面语境。吴昌硕亦是一位著名诗人,入住吉庆里后创作了大量的诗文。诗笔生动幽默,情感真挚朴实,意境高迈深邃,具有杜甫写实主义的风格传承。在他晚年的书画印中,弥散出强烈的金石精神,从而成为那个时代一种高昂的民族精神的标杆。

以“保存金石、研究印学”为宗旨的西泠印社初创于1904年,由四位杭州篆刻家叶铭、吴隐、丁仁、王禔所发起,他们四人在这里与吴昌硕商量印社的筹备建立及如何运作之事,吴昌硕提出了不少宝贵的意见,如不要局限于篆刻家,而是要广纳人才,邀约贤士。1913年在西泠印社成立十周年之际,年届七十的吴昌硕在吉庆里众望所归地出任了西泠印社首任社长。由此不仅奠定了吴昌硕在全国书画界的领袖地位,而且确立了海派书画在当时的重镇地标。吴昌硕对西泠印社也感情深厚,1914年他在吉庆里亲自篆书了长篇《西泠印社记》。1916年作《西泠印社图》并题诗:“柏堂西崦数弓苔,小阁凌虚印社开。记得碧桃花发处,白云如水浸蓬莱。”并在当年篆刻了那方著名的“西泠印社中人”。1917年又为印社撰写了长联,使吉庆里留下了永恒的西泠情结,终使西泠印社成为“天下第一名社”。

1915年,吴昌硕又在吉庆里被选为海上题襟馆金石书画会会长。这是一个典型的海派书画家艺术家艺术团体,在清末民初的海内外艺苑颇具影响。书画会不仅是海上书画家们切磋笔墨、探讨世事、品评鉴赏之地,而且也是书画金石作品的代理处。吴昌硕于1909年与高邕之、钱慧安、蒲华、杨伯润、王一亭、张善孖等人创办了豫园书画善会,借豫园得月楼为会所。凡陈列于会中的书画作品售出,钱款一半归作者,一半归会中,用于慈善救助事宜。因有吴昌硕的中坚作用,特别是他入住吉庆里后,积极参加会中活动,并担任了书画善会的副会长,因而书画善会在民国初年十分兴盛,会员达200多人。书画善会冬施米、夏送药,取得了良好的社会反响。

吴昌硕是一位极具家国情怀、担当精神、忧患意识和仁爱之举的艺术大师。吉庆里成了当时海派书画家慈善赈灾的中心之一。他不顾自己年迈多病,依然以义不容辞的态度参加社会上的各种救助活动。如他为抢救国宝《汉三老石》而到处奔走,忍着病臂之痛作画义卖。1917年冬,直隶、奉天百余县受灾,饥民数百万,他和王一亭在吉庆里合作《流民图》义卖赈灾。1919年秋,豫鄂皖苏浙五省爆发山洪,灾民多达一百多万,他又和王一亭再次合作《流民图》画册,印刷出版,义卖赈灾等,这些功德无量的善事义举,充分展示了一位艺术领袖的人格力量和大爱之心。

1925年5月30日,震惊中外的“五卅惨案”发生。6月1日,上海全市总罢工、总罢课、总罢市。6月26日,上海美专学生到吉庆里吴昌硕家募捐,吴昌硕尽管年事甚高,且在病中,但他马上抱病作画,义卖捐资,并连夜在家写下了长诗《五卅祭》,愤怒谴责殖民者的血腥暴行。“烽火逼天天昏黑,天光斜射海苍赤。炮声一发弹雨激,饮弹之人涨阡陌……”正是在他的带领下,康有为、章太炎、曾熙等元老级的书画家均提供了义卖作品。

吴昌硕的晚年,充分践行了他的领袖担当、社会责任和艺术使命。他以极大的热情和睿智的目光,关注整个海派大文化系统的发展。《小说月报》1910年7月创刊于上海,由商务印书馆主办印行,初由恽铁樵、王蕴章主编,基本撰稿人是鸳鸯蝴蝶派文人。1918年在新思潮日益传播的形势下,主持商务印书馆的张元济力主改版,他亲临吉庆里,邀请吴昌硕为改版的《小说月报》作了富有阳刚之气和豪迈之风的12期封面画,扩大了该刊的社会影响,有力地推动了新兴的海派文学发展。

1913年的10月31日,年仅20岁的梅兰芳应上海许少卿之邀,首次来上海献艺(这也是他第一次离开北京跑码头),在四马路大新路口丹桂第一台演出《彩楼配》《玉堂春》《穆柯寨》等。梅兰芳由刘山农陪同来吉庆里拜望吴昌硕,邀请老人前往观看。吴昌硕看了梅兰芳的演出后,对其精湛的演技,相当赞叹。尽管他们之间年龄相差50岁,但梅郎的儒雅及对书画的喜好,使他与缶翁一见如故,相谈甚欢。梅兰芳上门请吴昌硕教他画梅,以增添演出书卷气,从而对海派京剧的崛起提供了相当大的艺术支持。

当年的四大名旦中,另有一名旦亦喜好丹青绘事,他就是有“无旦不荀”的荀慧生。在1921年秋光浓艳的时节,他来海上献艺,就由吴昌硕的好友刘山农相伴到吉庆里,将自己的绘画作品请缶翁指教。老人慧眼独具,在这位年轻名伶的笔下,看出了一股郁勃的才气与潜在的底蕴,不仅亲笔示范,而且要其多临历代名家之作,以从中借鉴。缶翁对人的真诚与指点的具体,使荀很是感动。此后凡是来海上演出,必到吉庆里拜望老人。1927年春光明媚的三月,荀慧生在上海一品香正式行了拜师礼,成为缶门入室弟子。

1915年,吴昌硕在吉庆里创作了巨幅“芝仙祝寿图”,应邀参加了在美国旧金山举办的“太平洋万国巴拿马博览会”。美国著名的大都会博物馆还收藏了吴昌硕的“与古为徒”石鼓文匾。吴昌硕所产生的世界性艺术影响,也极大地提升了海派书画的国际地位。

1927年11月29日,一代书画大师、海派书画领袖吴昌硕逝世于吉庆里。缶翁远行了,然而吉庆里却成了海派书画艺术的“圣地”。

本文作者系作家、学者、书画篆刻家,上海中国书法院副院长

本栏目由静安区文化和旅游局、上海炎黄文化研究会特约刊登







您当前使用的浏览器版本过低,可能导致部分功能不能正常使用。
建议使用 IE9及以上版本,或 Firefox ChromeOpera等浏览器。谢谢!
现在升级 稍后再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