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已经是最后一期了哦!

我知道了

2024年05月14日

上一期 下一期
第八版:百乐门
2024年05月14日

● 艺坛絮语    

春水向东,回望“上海故事”

——对话静安区美术家协会主席洪健

○ 慢之

洪健,毕业于上海大学美术学院中国画系。一级美术师,现任上海中国画院画师、上海中国画院美术馆主任、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上海市美术家协会理事、中国画艺委会委员。2022年,静安区美术家协会成立,洪健担任主席。近日,在上海中国画院洪健的画室,“百乐门”编辑专访了洪健。一间并不大的画室,铺满了洪健的书、草图。

洪健常用来作画的案头后有一扇窗,但被附近的居民楼阻挡了视野。就在这样一扇看不见风景的窗背后,洪健创作了一幅幅展现上海老建筑、上海街道、上海气质的绘画“风景”。侧墙上挂了一块简易的画板,“大幅的作品就在墙上绘。”洪健所有让公众熟识、获得国内外关注的“上海故事”都从这个小小的画室完成、启航。

洪健的生活,除了上海中国画院美术馆的展览工作外,日复一日在画室,生于1967年,他眷恋上海的每一条弄堂,每一个历史建筑的门头、屋顶、细节。每个窗户后面都是一个故事,你永远不知道每天有哪些故事发生。这是上海的传奇性。他画面中的灰调,是他心中的上海人的特质,不高调、有沉淀。曾在静安工作近20年的岁月又让他对静安多了一份滤镜与情怀。他的画笔下,苏州河、浙江路桥、上海总商会、四行仓库都展现了一种本土视角的情绪与表达。

上海总商会

浙江路桥

编辑:能谈谈您和静安的渊源吗?

洪健:我人生的第一份工作是在静安。1991年,我进入人民美术出版社工作,后又调动到上海画报社。两家出版社都在静安区长乐路672弄的出版大院,一待就是17年。我担任了很长时间古陶瓷画册的编辑,那个年代的编辑,美术、装帧、摄影等都有所涉猎。编辑是杂家,这些涉猎对审美是有帮助的。

同时,大院里有许多老编辑,发生过许多故事。当时一本风靡全国的著作《渴望生活——梵高传》的责编就是我们出版社的编辑。那个年代,老编辑对小编辑其实是有传承带教的。退休前我得到了这位老编辑坐了一辈子的民国时代的古董椅。当时的美术编辑可谓是卧龙藏虎,许多老编辑是中央美院毕业的,有些也是画家,会和我们一同聊生活,聊美术,聊业务。

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作为新中国在上海这座城市成立的第一个专业美术出版社,曾经集结了一大批优秀的艺术家。程十发、张乐平、贺友直等家喻户晓的画家作品都经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走向千家万户。

许多闻名遐迩的大牌摄影家都从《上海画报》起步,它汇集了当时最聪明、最有观察力的一群人。靳宏伟、尔冬强、郑宪章等著名摄影人也都从此涌现。摄影、美术虽分属不同领域,但艺术是触类旁通的。我也经常从摄影家的视角去了解更多的创作角度与理念。

近20年在静安的编辑生涯带给我的滋养是巨大的。直到2009年进入中国画院工作,我依然还能记得长乐路周遭的弄堂生活,很有市民气息,也蛮有趣味的。

编辑:您的“春水向东”系列画了苏州河沿岸的许多建筑,且是用国画的手法。您是从什么时候开始以国画形式创作上海老建筑的?

洪健:中国画的学习一般从人物花鸟开始,我也是。2006年,我开始尝试用国画中工笔画融合设计,叠加西方绘画语言的手法表现上海老建筑,获得了各方的好评。

对上海老建筑用国画绘画形式的探索不久后就获得了外界的肯定。2009年,聚焦杨树浦水厂的作品获得了白玉兰美术奖、全国美展银奖。还画了永不拓宽的道路系列,柯灵故居是这个系列的第一幅。

后续画了“春水向东”系列。小时候我们读书时,写生经常就在苏州河旁。当时的苏州河有许多船只与船民,河面上有许多丰富的画面与生活。河两旁各色形态的建筑,我印象蛮深刻的。当然现在这些都不复存在了。“春水向东”这个系列的名字取自我小时候看的一部电影《一江春水向东流》。

我曾有一个亲戚住在浙江路桥附近,所以我画了浙江路桥。浙江路桥与外白渡桥有着近似的结构,是凝结着上海人情怀的一座桥。画四行仓库则是纪念上海抗战胜利的主题创作。共画了两幅,一幅被上海中国画院收藏,一幅被四行仓库纪念馆收藏。

编辑:您的画面色彩里有很浓重的灰色调,是刻意为之吗?

洪健:灰色是我对上海,我的家乡的感受。画面中的调子都偏灰,我认为灰色更代表上海人的精神内在,不高调、有沉淀。

“上海故事”系列里,上海像电影一般,你可以想象每天每扇窗户里有哪些故事在发生,我的作品完全是上海人的角度,是一种抒怀,是对已经逝去的成长岁月的一种回顾。

在这些老建筑的创作中,我也有意加入了一些现代建筑的元素。比如邮电总局大楼,它的后方画了一些现代建筑,产生了戏剧性的对比。

编辑:您的一些当代作品也能看出您对传统与现代,新旧传承的思考。

洪健:除了“上海故事”系列,我一直在做的还有经典致敬系列。有一幅向宋徽宗赵佶致敬的作品《瑞鹤图》,画的便是中国的仙鹤与法国的咖啡、可颂。是对传统与现代的思考。

当时,我和一位画家朋友在法国卢浮宫旁的百年咖啡店café verlet一起喝咖啡,我们很认真深入地聊了很多艺术创作的观点,我认为在当今这个时代,还能够探讨艺术本身是非常可贵的,所以才有了这样一幅当代的作品《瑞鹤图》,传统与当代的传承,经典与现代的碰撞。

在“向经典致敬”系列里,我还致敬过波提切利的《维纳斯的诞生》,但背景换成了现代都市的脚手架,也是体现了我个人对传统及现代的思考。

编辑:可否聊聊您对海派绘画以及静安苏河湾艺术人文环境的一些看法与建议。

洪健:我赞同程十发的观点,吸收是海派最大的特点。上海对各地的美术绘画都有包容度,且能进行本土化融合,因为海派结合了各地文化优秀的地方,因此它更有魅力,更有吸引力。

苏河湾同样是包容的,它有先天的优势孕育艺术。河流可以带来蓬勃生机。我们去看德国、法国沿河两岸诞生了许多艺术产业,再来看静安苏河湾沿岸,有老工业厂房,有独特的生命力,这些厂房经过改造必对艺术的发展形成巨大的力量。城市建设需要艺术,苏河湾沿河发展的艺术空间很大。

编辑:能为我们介绍一下静安区美术家协会的情况吗?

洪健:静安区美术家协会成立时间不长,成员平均年龄比较小,七零八零后都有,富有生命力、青春气息,协会的30多名艺术家有影响力也有自身风格。

同往年一样,今年,我们也将策划几个与社区合作的展览,将面向市民作一些普及性的讲座。同时,也尝试办一些艺术教育与儿童美术活动。

静安区美术家协会的初衷是希望社会人人爱上美术。我想一个人的精神层面得到满足,人生应该是快乐的。

长乐路

巨鹿路小区

画室中的四行仓库草图







您当前使用的浏览器版本过低,可能导致部分功能不能正常使用。
建议使用 IE9及以上版本,或 Firefox ChromeOpera等浏览器。谢谢!
现在升级 稍后再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