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已经是最后一期了哦!

我知道了

2025年03月18日

上一期 下一期
第八版:百乐门
2025年03月18日

● 往事如歌

想起故乡的黄桷树

○ 王妙瑞

想起56年前的3月,我从上海出发,应征入伍来到山城重庆,军车没有开往川东地区的营房,而是过江在南岸区的重庆邮电学院停下来。这个地方黄桷树很多,所以连地名也叫黄桷垭。1986年,黄桷树被选为重庆市树。

黄桷树耐贫瘠,能在岩石缝隙和徒坡等恶劣环境中生长。加之树干粗壮,树冠阔大,枝叶茂密,气生根发达,有“一树成林”的景观效果。山城有“无黄桷、不重庆”之说。我觉得树和人的关系非常密切,首先有“一方水土养一方树”,然后才有“一方水土养一方人”。黄桷树是重庆的图腾,象征山城人坚忍不拔、拼搏向上的意志和精神。当年挑夫在重庆随处可见,并有一个响亮的外号“棒棒”。他们挑着沉重的货物,行走在大街小巷,几百级台阶上下是常态。夏天的重庆有火炉之称,挑夫挥汗如雨,没有一句怨言,犹如长在悬崖边的黄桷树,任凭环境再差也默默地朝天而生。很巧,长江岸边有一个“朝天门”,也是山城的地标。人树合一的精神象征催生出一个崭新的重庆。今天山城两岸景观让我无比感慨,很短的江面上密集建起了4座长江大桥,每一座造型各异美轮美奂。

当年部队回到璧山营区,黄桷树没有重庆黄桷垭多了,但我们营的地盘上有一棵300年黄桷树。古树也像老师,苍劲传递力量,看一眼有一种正气潜入心的感觉。休息时我背靠黄桷树,用它经历几百年风雨的顽强毅力鞭策自己,在大熔炉里经受刻苦磨炼,当兵第一年就获得五好战士荣誉。2008年,四川汶川大地震,我每天关注央视对灾区的报道,看着熟悉的老部队、陌生的新战友,第一个到达震中映秀镇,在灾区奋不顾身抢救人民生命财产。后来我和17个上海老兵回到重庆璧山看望荣立新功的战友,营长向通讯员高呼一声,把那面“全国抗震救灾先进集体”锦旗扛出来,那棵我熟悉的黄桷树成为拍照留影的最好背景。2022年8月,一场特大山火在重庆的涪陵、长寿等地发生,我熟悉这些地方。在央视新闻中,我看到消防队员、武警官兵和广大市民奋不顾身扑灭山火,黄桷树精神再次让我震撼不已。

在成渝公路上,长黄桷树的地方,出了不少名画家。罗中立是重庆璧山县城关人,他创作的油画《父亲》在1980年全国青年美展中荣获金奖。名扬世界的大画家张大千,出生在内江的城关。现在城里有张大千纪念馆,附近三元塔就有一棵大约300年的黄桷树。艺名饺子的杨宇是泸州人,离大千故乡内江仅60多公里。50多年前,我送四川退伍老兵去过泸州,碧绿的长江支流沱江边就有黄桷树。

黄桷树精神是一个人顽强的生命力与适应性,坚韧不拔、不屈不挠。我爱黄桷树,也深深怀念我在重庆度过的青春岁月。







您当前使用的浏览器版本过低,可能导致部分功能不能正常使用。
建议使用 IE9及以上版本,或 Firefox ChromeOpera等浏览器。谢谢!
现在升级 稍后再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