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已经是最后一期了哦!

我知道了

2025年06月17日

上一期 下一期
第八版:百乐门
2025年06月17日

● 私家地理

苏州河 母亲河 外婆河

○ 李牧

酥雨里,我随政协之友社同仁参加游览苏州河活动。

泛舟苏河上,烟柳垂岸处,游船犁开粼粼水波,恰似徐徐展开一幅水墨长卷。上海作家程乃珊笔下那个驳船泊岸的夜晚仿佛穿越时空而来:百年前,先辈们纵身登船跃入沪埠的勇气,不仅滋养了万千家族的生命之树,更浇灌出这座城市的传奇根系。

这条被称作“母亲河”的水脉,始终是上海最细腻的年轮。老上海人曾用三句民谚丈量近80年的时光:“50年代淘米洗菜,80年代鱼虾绝代,如今真是人见人爱”!

上世纪70年代,年均黑臭150天的河水让处于外滩地标的“上海大厦”取消外事接待,沿岸居民也常年关闭门窗。而今白鹭重栖,垂钓者与游船共享碧波,印证着截污纳管、生态修复等系统工程创造的奇迹——中心城区全线消除黑臭,水质跃升至Ⅳ类标准,百年母亲河终获新生。

溯流而上,福新面粉厂旧址的红砖墙上,“1912”字样如时光密码。荣氏兄弟在此缔造的民族工业神话,至今仍在历史深处回响:八家面粉厂、占全国三成的日均产能、“兵船牌”远销南洋的过往,由此成就了“面粉大王”的传奇,成为中国近代工业史上浓墨重彩的一笔。

联想到静安区陕西北路186号的荣宅,它也是那段辉煌历史的又一有力见证。这座于1918年建成的花园洋房,被誉为“上海最优雅的住宅之一”。作为荣宗敬的寓所,这里曾是众多实业家们运筹帷幄、谋划发展的中枢之地。如今,这座历经百年风雨的老宅化身为Prada展馆,通过举办各类艺术展览,续写着属于它的新传奇,让古老的建筑在新时代绽放出别样光彩。

荣德生之女荣毅珍的故事,则为工商传奇增添了人文温度。这位被称作“八小姐”的静安区政协原副主席,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开创了“就业帮扶+心理疏导”救助模式。她坚持匿名走访困难家庭,像对待亲人般守护受助者尊严。“人若太闲易生事端”的朴素哲理,“感恩所得不奢求”的生活智慧,至今仍在基层工作者中口耳相传。

当时我在基层从事民政和妇联工作,有幸得到了荣大姐的指点。记得在北京西路上的荣大姐的寓所,梧桐筛下细碎光斑。当我捧着白姜花叩响荣宅门环时,分明听见庭院里传来紫藤架下修剪花枝的声响。

荣大姐执起鎏银茶匙,将混着血橙片、苹果,梨丁的茶料倾入骨瓷杯。沸水注入的刹那,蜷曲的洛神花瓣舒展如朱砂拓印,西柚粒在漩涡中跳起圆舞曲。她轻轻推过茶盏的动作,让人想起史料里荣德生巡视面粉车间时,俯身拾起散落麦粒的旧照——那种从容,总能把日常琐碎淬炼成优雅的仪式。

“基层工作就像泡果茶。”她抚着杯沿浅笑,“要让滚烫的现实浸润每片人生。”透过蒸腾的水雾,我看见八仙桌上摊开的帮困名单,铅笔批注细密如春蚕食叶。那些标注着星号的姓名旁,总缀着“女儿升学焦虑”或“想学面点手艺”的备注,恍然明白为何她坚持匿名走访。阳光移过雕花窗棂时,茶杯里的果肉已酿成琥珀色的絮语。将市井烟火凝练成生活偈语的能力,或许正是荣氏百年不衰的密码。

游船行至蝴蝶湾,老建筑群与滨水空间构成蒙太奇画面。从四行仓库弹孔墙到造币厂穹顶,1890至1990年代的工业遗存串成了百年珠链。这些沉默的见证者,既承载着工商文明的兴衰密码,又化作市民的精神图腾。正如荣宅红砖浸润着实业报国的热望,苏州河的每朵浪花都折射着上海的城市精神。

雨幕中的苏河水,倒映着两岸渐次亮起的灯火。从福新面粉厂的黄昏到蝴蝶湾的晨曦,从荣宅斑驳的砖石到滨水步道的新漆,这条穿越时空的河流,诉说着同一个主题:一座城市的复兴,始于对历史的敬畏,成于与时俱进的智慧,而归于对每个平凡生命的温柔以待。

暮色渐浓时已到家,厨房飘来“腌笃鲜”的熟悉鲜香。这道用棒骨、咸肉、春笋、百叶结文火慢炖三小时的时令美味,已然成为水质改善的晴雨表:从前需净水器过滤的自来水,如今直接开煮就能成就清澈高汤。这锅人间烟火,恰似苏州河治理的隐喻:截污纳管的“猛火”与生态修复的“文火”相得益彰,终得“至清至美”。

身为河畔儿女,世代临水而居,吮吸着母亲河甘霖成长;更幸运如我,在静安这片人文厚土上,推窗即见碧波,举步可至河滨。

这项跨越二十载,投资逾百亿,历经“清源、活水、织绿、融城”四步蝶变的世纪工程,以88公里滨水岸线贯通、47处历史建筑活化利用的创新实践,为全球特大型城市河道治理提供了“中国方案”。创造了工业文明与生态文明共生的东方范本。这条奔流不息的苏州河、母亲河、外婆河,也与时代脉搏共振!







您当前使用的浏览器版本过低,可能导致部分功能不能正常使用。
建议使用 IE9及以上版本,或 Firefox ChromeOpera等浏览器。谢谢!
现在升级 稍后再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