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编读往来
两个人的百乐门
○ 马镇兴
2013年,我和老伴退休迁居上海以来,留下许多美好的记忆,其中就有与百乐门不同的交集。
先说我与百乐门。这里的百乐门,指的是《静安报》副刊“百乐门”。我们住在常德路附近,住处不远就有区图书馆,那是我常去的地方,我在琳琅满目的报架上看到了这张报纸,除了时政新闻、文体民生等内容外,还有一整版的名为“百乐门”的副刊,办得很有特色,内容丰富,形式多样,文字清新,版面活泼,《静安报》成为我每次都要仔细阅读的报纸之一。几年后,喜爱写作的我尝试向“百乐门”投去了几篇稿子,虽未被采用,但我没有灰心和放弃,细心琢磨用稿标准,提高自己写作水平。
功夫不负有心人,2017年,我的一篇记述买房经历的投稿得到了编辑的回复,说稿子还需加工,尽可能将细节写得详细些。这让我看到了希望,我把买房的整个过程又在脑海里过了一遍,特别是关键的环节和细节,向全程亲历此事的老伴,一个一个地弄清楚,作了新的补充。修改稿发过去后,编辑很快回信,要求再打磨打磨,以使文章更有可读性。我又花了几天时间,从文字到内容再次修改发出。20多天后,终于以《一波三折买房记》的标题见报。
有了第一次的突破,我信心倍增,于是一发不可收,差不多每个月写成一篇。有怀念母亲、二哥的,有追忆我们给女儿历次考学写赠言的,有回想当年乡村青年当兵情结的,还有旅游见闻、带娃琐事的。承蒙编辑的垂青,不但采用,有的还刊发在头条位置。2017年,我在“百乐门”共发表了7篇稿件。后来我拓宽题材,把视野放到了市井百态、日常烟火,超市菜场、家门口小店铺等等,均见报且收到样报。“百乐门”给我的机会和指导,至今让我深深怀念和由衷感激。
再说老伴与百乐门。这里的百乐门,是位于静安寺附近的百乐门舞厅。喜欢跳舞的老伴早就从影视作品中知其大名,心生向往。到上海后,便想将多年的愿望付诸实践。那里离家不远,价格也可承受,上海的几个老乡姐妹,闻知老伴的想法也欣然响应。一个晴朗的日子,她们精心打扮一番,穿上喜爱的衣服和鞋子,有点好奇又有点敬畏地走进了这个看似神秘的场所。弹性的地板,宽敞的舞池,一流的灯光,专业的乐队,还有可口的茶点,一切都很合心意。“到底是百乐门,到底是上海。”她们感叹道。
老姐妹们互为舞伴,在乐队的伴奏下翩翩起舞,慢三、慢四,小拉、伦巴,恰恰、华尔兹,都尝试了一遍,开始还有点儿胆怯,慢慢地有了信心,再后来越跳越有感觉,不知不觉跳到了舞池的中央。
手机拍下的视频发在朋友圈后,点赞纷至沓来,反响超出意料,最想不到的是,老家有好几个爱跳舞的老乡看了视频后,按捺不住羡慕之心,竟结伴来上海,不为别的,就为去一次百乐门。老伴等上海老姐妹乐当东道主,陪同他们在兴奋和愉悦中好好地体验了一番,完成了心愿。“到底是百乐门,到底是上海。”老乡相同的赞叹中透着自豪。确实,在这座包容大度的城市,每个热爱生活、努力生活的人,都能感受到她的温暖,都能找到喜欢她的理由。
江苏路特数字科技有限公司 仅提供技术服务支持, 文字、图片、视频版权归属发布媒体